我认为必须处理好学校同家庭的关系,做好衔接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和举办家长培训班,并且做好家访工作。我校创立“一记”“二册”“三访”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家访作为提高德育工作效果的突破口,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当然,这些工作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f二、完善学校德育衔接框架,建立校内德育体系1搞好时段衔接。中学德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阶段性,以初中德育为例,初中各个年级对他们进行的德育内容的重点和要求既有不同又前后衔接。如,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一般都有从头开始和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但他们来自不同学校,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和习惯不同,人际关系处于自发的松散状态,容易形成自发的“小群体”。据此,对初一学生要着重抓好入学教育、《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初二学生的生理处在青春萌动期,学习课程门类增加,负担较重,为使他们顺利度过品德发展过程中的“危险期”,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法律常识教育。初三学生面临未来升学或就业的选择,其分析判断能力、自制力都有所增强,要重点对他们进行升学和职业指导教育,使他们明确实现共同理想与个人前途的关系。可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转折时期,也是半成熟半幼稚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来说是一个自觉的阶段。因此,对中学生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其侧重点在于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奠基,目标是培养“四有公民”。2搞好部门衔接。学校德育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的效果取决于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配合,单靠思想政治课这一主渠道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必须协调好校内各部门的关系,沟通各种德育渠道。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倡导人人都是德育
f工作者。要改变德育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状况,近年来,我校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建立德育工作责任制,校级领导挂钩年段,中层领导挂钩班级,政教处主管、班主任抓具体工作,学科老师配合抓,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形成“人人愿意抓,事事有人管”的格局。在具体运作上,建立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一组三线”的教育运行机制。“一组”就是以校长为首,由校党改领导、队团干部、教导主任、班主任参加的学校德育领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