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的炉料重新凝固而形成下部炉瘤。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熔性烧结矿的推广,给我国高炉生产带来巨大变化。此后高炉结瘤就大量减少了。高炉工作者都知道,炉料中的粉末是引起炉况不顺的经常性因素,高炉使用含粉率高的炉料时,由于料柱透气性变坏,悬料、难行、管道行程在所难免,而且,必然引起炉温的剧烈波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高炉进程,势必采用低风量和发展边缘气流的装料制度,促成高炉沿炉墙处温度升高,矿石过早熔化。一旦发生塌料、坐料、休风或其他原因,高炉圆周的温度下降时,就可能形成炉瘤。不仅经常使用含粉率高的原料容易结瘤,就是偶尔集中使用含粉率高的原料,如清仓料或落地的普通烧结矿,也往往引起严重问题,这在本节举出的结瘤事故中是不乏其例的,如首钢、武钢、水钢、凌源等厂的结瘤便是如此。因为高炉不仅整个料柱透气性不好,会破坏顺行,而且当炉内只有一层炉料透气性特别坏时,也能破坏整个高炉的顺行。其原因正如北京钢铁学院杨永宜教授在研究高炉煤气流压强梯度场时所指出的“由多层料组成的高炉内,局部料层的
f压强梯度可以发展到大于炉料的体积重量,而把该料层浮起,导致悬料”。焦炭在高炉中起炉料的骨架作用,尤其是在软熔带,高温的煤气流主要是通过由焦炭组成的“气窗”而上升的。而煤气流的上升是否顺利和均匀,就决定了高炉行程是否顺行和煤气能量利用的好坏。煤气流能不能顺利通过“气窗”,除和焦炭层的厚度、层数、分布状况有关外,更重要的是焦炭层的透气性。而这与焦炭的强度有很大关系,焦炭强度不好,对炉况顺行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加入带有粉末的矿石还要大,因为上升的煤气流的阻损主要产生在软熔带。影响炉料透气性的因素还有炉料的热稳定性、还原性、焦炭的反应性等。至于碱金属及锌等的影响,将在后面讨论。2操作方面的原因既然结瘤是已经熔化的炉料再凝固的结果,那么炉内温度的剧烈波动就是形成炉瘤的必要条件。在操作上引起炉内温度剧烈波动的因素有:1经常性管道行程。尤其当发生边缘管道时,在管道部位,由于有强大的热煤气流通过,高炉内沿纵向温度可能大幅度升高。在管道严重时,个别部位温度甚至达到800~1000℃,该方位的炉料必然过早熔化。这时一般采取堵料或放风的方法破坏管道,一旦管道被堵,则原管道方向、整个高度的温度将大幅度下降,已经熔化的炉料就有可能凝固,而粘结在炉墙上。有些高炉炉瘤位置很高,甚至结到炉喉保护板上,大多是这种原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