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结瘤事故处理20世纪50年代,高炉炉瘤曾经是我国高炉生产的大敌,近些年来,随着炼铁原料、设备和操作条件的改善,结瘤事故已经少得多了,但并没有绝迹。不仅包钢、宣钢等企业还经常被炉瘤问题所困扰,而且一些原料、设备条件较好的高炉也有时发生。因此,分析炉瘤形成的条件、原因、征兆和处理方法,以避免结瘤事故和一旦结瘤后减少其损失,对今天我国炼铁工作者来说,还是十分重要的。1结瘤的原因已经熔化的物质,重新凝固并粘结在炉墙上形成炉瘤,其原因是复杂的。这种再凝固现象通常是由于炉内温度,特别是靠近炉墙处的温度波动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初成渣本身化学成分变化所引起的。炉瘤按其组成分类,有铁质瘤、石灰质瘤、混合质瘤;按其形状分,有遍布整个高炉圆周的环状瘤和结于炉内一侧的局部瘤;按结瘤位置,又可分为上部炉瘤炉身上、中部和下部炉瘤炉身下部、炉腰和炉腹。结瘤的过程一般是,首先有一部分已经熔化的炉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再凝固粘结于炉墙上,形成瘤根,如果发现较晚或处理不及时,而结瘤的原因又继续存在,则瘤根将发展,长大,成为炉瘤。因此,我们讨论炉瘤的成因时,主要是讨论开始形成瘤根的原因。在实际生产中引起结瘤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一原料方面的原因矿石软化温度低,难还原,品种杂,成分波动大,粉末多,焦炭强度差,往往成为高炉结瘤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炉结瘤频繁,当时的操作水平低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原料条件差。当时我国高炉大多使用生矿,个别高炉使用酸性方团矿,一些矿石软化温度较低,而又难于还原,往往形成低熔点、高FeO的初成渣,熔融状态的初成渣在下降过程中被还原产生金属铁,而熔点升高,尤其当混入粉状炉料或有大量石灰石存在而碱度较高时,将变得很黏稠,如果遇到温度下降就可能重新凝固。这种情况若发生在高炉中心部位,将恶化料柱透气性,破坏高炉顺行,而发生在高炉边缘,就可能直接粘结在炉墙上而形成瘤根。这种炉瘤一般含金属铁比较多,往往结瘤的位置也较高。鞍钢高炉的结瘤就属于这种。50年代,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没有所属矿山,吃“百家饭”,用矿品种很多,又不能根据矿石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配矿,往往各种矿石之间软化温度、还原性能以及化学成分相差很大,在炉内的软化区间很长,不仅严重恶化料柱的透气性,而且炉温及炉渣碱度一旦变化在那种用料情况下,炉温和碱度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就容易使已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