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如我们的课堂教学果真如此的话,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启发式,而只是片面追求“热闹”,流于形式了。这样的“热闹”也只是一种假象,且不可能持久。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的确十分必要。著名特级教师、“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积极倡导者徐振维老师在执教口头作文训练课《给我一片绿》时,讲课伊始,所要生的,就是将板书的作文题“先在心里”“默念一遍”,且在“稍停”之后,再“小声”“大声”各念一遍。(注:陈钟梁:《绿叶的真情与魅力》,载《上海教学研究》,1995(6)。)。笔者以为,这默念绝非随意之举,恰恰是执教者精心设计的起始环节。其用意就在于强化思维,加深理解,让课题在学生“脑海里印象深一点”。综观该课全过程,这“默念”的开端,自有其功效。
换言之,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经历了一番表面沉默、内心激烈的“静思默想”之后,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再由老师讲解或授予,也比“江河直下”般的连续讲解或勉强讨论为好。
二、以“静思默想”激发、维持学习动机最佳强度,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我们知道,学习必须具有内部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学习动机。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等强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较佳效果。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叶克斯多德森律就清晰地揭示了这一点。(注: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82页。)。同样,按布鲁纳的观点,学生理想的动机水平是在冷淡和狂热激动之间,过于激动忙乱会影响思维,过于呆板与被动等待则会产生厌烦和冷淡(注: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82页。)。由此可见,保持学习动机的适当强度是值得研究的。
而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是:广大教师在改变学习动机过弱这点上,探索较多,办法也不少;相对而言,在如何抑制过强学习动机,避免学生过于激动忙乱而影响思维这点上,却往往疏于研究。实际上,依笔者愚见,正是“静思默想”这一招,在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之间,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尤其在抑制过
f强动机这方面,更是功不可没。特别是部分初中学生,思考习惯还没有很好养成,阅读也好,答问也好,往往耐不得“寂寞”,发言之类固是踊跃,却不免“有口无心”。这时候,老师适当地制造一些“沉默”机会,倒是很可以促使学生潜心阅读、埋头思索,有助于为下一轮的“热闹”蓄势。徐振维老师在指导口头作文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