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积11平方米。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508。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宜都、秭归、兴山获得“国家园林城”称号。秭归县城、夷陵军田坝村、宜都鸡头山村进入“全国文明村镇”行列。五峰县城回迁正式启动。聂家河、潘家湾、樟村坪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个村被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5新增“一
f池三改”农户219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普遍改善。这五年,是宜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宜昌职教园开工建设。高等教育实力增强,三峡大学成为水电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有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宜昌广电中心、新宜昌图书馆、新宜昌剧院建成使用,改造、新建乡镇文化站91个,建成农家书屋1451个。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98。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楚水巴山》等多件作品获国家级文化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荣获“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称号,8个县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闻传媒、演艺娱乐、图书音像等文化产业方兴未艾,预计2011年实现增加值60亿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改造提升市县级医疗机构61家、乡镇卫生院99家,城镇社区全部配建卫生服务机构,99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58万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成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台、侨务、外事、宗教、保密、信访、档案、方志、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气象、防震减灾、人防、老龄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同时,民族工作、援藏援疆工作深入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这五年,是宜昌政务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效能建设,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实干的浓厚氛围。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推行电子政务,行政权力运行更加高效透明。行政审批提速提效,审批环节减少20,审批时限压缩68。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得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落实。市政府及其部门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五年按期办复人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