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许多规章制度,有多少是孩子们参与制定的?大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给孩子们制定了诸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上课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如果我们能以下的思维去尝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1、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这种联系的成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我校有一位教师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时,他运用了这一种方法:不是先告诉学生交友的原则有哪些,要求学生怎样按照此原则去做的过去授课方法,而是先发给每人一个小纸条,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在全班进行统计,结果是有几位学生成为多人“最好的朋友”,接着教师让大家找一找这些同学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么多同学的好朋友。通过大家的分析,在这些同学身上找出了许多的优点,教师将学生找出的优点进行归类,就形成了“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虽然学生找的这些原则,可能不是十分科学,但却非常有效,凡就是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找出,而且有活生生的现实例子,学生容易接受,那当然就容易做到了。如果我们将此方法进行迁移,可以用在学校许多规则的制定上。如班规的制定,也可以让学生每人写几条“仍然认为我们班同学应该做什么?”(鼓励性规则),“你认为我们班的同学不应该做什么?”(禁止性规则),经过讨论、筛选、归纳确立到最后的执行。这样,以规则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又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到规则、体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也是规则平等性的重要体现。同样,我们还可以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对学校的课间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那当然,作为学生不可能一次就能制定出比较规范完整的规则来,但问题是至少这是一种可执行的规则,是被执行者本身认可的规则,即使是不规范、不完整、不全面,也可能通过实践以后再让学生去补充、修正,这个过程又是一次教育的升华与提高,,最终一定会有一个比较
f满意的规则。2、让学生了解规则,逐渐提高对规则的认同度。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
这是规则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