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
2013高考满分作文素材:经典人物类
给清廷“打工”的美国大使1868年2月25日,一个刚刚从驻华公使任上退下来的美国人,被委任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领清廷首个外交使团,远涉重洋,出使欧美。在外交史上,这位“双面大使”堪称罕见,他的名字叫蒲安臣A
so
Burli
game。1820年,蒲安臣出生在波士顿一个拓荒者家庭。22岁时,蒲安臣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1848年,进入政界。当时美国废奴运动风起云涌,年轻的蒲安臣积极投身其中。1861年春,林肯总统任命蒲安臣为第一任美国常驻北京的公使。1862年7月,蒲安臣来到北京。在中国任职期间,蒲安臣成为最受清廷欢迎的外国人。在实施“合作政策”的过程中,蒲安臣主张“既与西方列强合作,也与清政府合作”。具体的外交活动中,蒲安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中国的利益。1867年11月,担任驻华公使已达6年的蒲安臣辞职回国。此时,《天津条约》规定的10年修约之期将至,清政府担心西方列强趁机“索要多端”,急欲事先遣使笼络各国。可是使臣的遴选和中外礼仪纠葛却成为两大难题。恭亲王奕诉灵机一动,在获得蒲安臣的同意之后,正式向朝廷上奏:“请派蒲安臣权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使臣。”就这样,外交史上堪称奇闻的“蒲安臣使团”组成了。1868年2月25日,带上蒲安臣亲自设计的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面国旗,使团自上海虹口港起航,开始出访欧美各国。在华盛顿,蒲安臣取得了此行最大的成就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从字面上来看,这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所签订的比较平等的条约,而这也是让蒲安臣在中国成为一个争议人物的关键。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在访问途中病逝。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终于开始陆续派出驻外使节,“蒲安臣使团”的出行无疑对此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素材运用时至今日,中国人对蒲安臣的评价仍然充满争议:要么是中国人民的友善朋友,要么是帝国主义的阴险帮凶。但“合作政策”的推行和使团的出访,无疑让中国在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方向上,又跨近了一步。话题拓展界限、功与过、争议的背后徐悲鸿与一幅古画的悲欢离合1936年,徐悲鸿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时,从一位德籍马丁夫人手中,买走了一件没有任何署款的白描人物长卷。画作长292厘米、宽30厘米,在深褐色的绢面上描绘了多达87位正在列队行进中的神仙。画作没有任何款识,但徐悲鸿一眼就认定这是“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