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经济人都会对货币当局制定的规则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而且运用合理理性的预设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使得政策的意义丢失掉从而使得政策无效。
132我国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
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或理论研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主流基本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增长是有效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是具有非对称性的它对通货膨胀的效果比对通货紧缩的效果要强。吴军通过研究指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证明经济膨胀时在抑制物价这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证明经济衰退期在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3。陈波认为“信贷投放应重视结构量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落脚点、对外汇占款的对冲操作可能才是其重中之重”4。张健华指出“当前中国应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那么就必须重新审视对冲操作的作用机制及其长期效应”5。易纲等指出“造成当前我国通胀压力的根源主要在于经常账户的顺差过大引起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央银行被迫在市场上买入外汇投放出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有进一步地促进了通胀的预期。因此“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才是应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f绪论
的关键”6。巴曙松则进一步指出“当前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正处于历史高位而在这种流动性过剩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的加息政策势必会吸引更多的流动性输入因此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仍是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关键”7。徐小淇、任力研究发现“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是长期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和国内需求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8。苑德军则指出“中央银行‘对冲’操作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调控它是巨额的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形成之后采取的调控措施旨在弱化这种外部失衡的消极后果却不能从根本上减少贸易的顺差从而抑制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因此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货币政策调控其效果被大打折扣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9。
14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篇文章主要运用的写作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进行写作之前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章来增强自己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知识和理论基础同时要想掌握理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善于联系实际比如像我国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意义有何不同货币政策的目标有什么不一样等等。总结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