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析贵州旅游开发与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摘要:被专家学者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逐渐成为贵州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是贵州旅游发展中的优势资源;在贵州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民俗文化,使本土文化保持生命力,才能使贵州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旅游民族民俗保护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发展迅速,多民族省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贵州已成为中国西部旅游圈中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出现不少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过度开发、限制开发或简单开发,干扰了民族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及发展过程,渐与外界趋同,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下降,影响到了贵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文对贵州旅游开发与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进行粗浅探讨。
一、资源优势独特
旅游业以其能耗低、环境污染小、产业关联广和高就业率、高附加值的特点越来越为各级地方政府和群众认识,并逐渐成为许多地方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贵州经济欠发达、欠开发,较全国而言相对落后,但省内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令游人叹为观止。贵州气候宜人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形成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居住特点,保存了古朴的民族民俗风情。全省共有56个民族成分、18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九个世居少数民族人数超过1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近四成。此外贵州少数民族分布广、节日多、参与活动人数之众、服饰有特色且变化多等特点尤为突出,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贵州就有30多个,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迅速的发展,许多以前不为人所知的偏远山寨都成了旅游者的目的地。2010年,贵州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0。
二、发展中面临困境
蜂拥而至的投资者、旅游者,为民族地区注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负面效应:不仅有些旅游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受到不同损害,也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在突如其来的过度商业化面前,遭遇侵害或流失,民居建筑风格甚至也遭到极大破坏。
f我们知道,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俗文化则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现代社会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