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世纪的风云变化,老舍在剧中还使用了民族曲艺形式大傻杨的数来宝,贯穿于幕前与幕间,介绍各幕的时间变化,使全剧更加连贯顺畅,同时点名各个时代的特点。4、《雷雨》的戏剧冲突:所谓“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的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的角度看:剧中借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表现了他与工人们的对立,又通过他与繁漪的矛盾,表现周朴园对家庭成员的专制。这都给我们从阶级分析或道德分析的角度理解《雷雨》提供了可能。从人的内心矛盾状态来看,《雷雨》在艺术精神上受到古希腊悲剧的影响很大,突出展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周朴园希望抓住伺萍,借侍萍的理智既告别过去,有稳固现在。侍萍想抓住自己的女儿,告别女子的宿命。周萍也想抓住四凤,借纯洁的爱来洗涤自己的罪孽。繁漪想抓住周萍,不顾一切的把握幸福。曹禺强调,在《雷雨》里,宇宙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占20)
1、“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答:“狂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面上看,他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但纵览全篇,读者会发现,“狂人”幻觉中的焦点,是对“吃人”的恐惧和反抗。其实作品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表面言行狂乱的“狂人”,内心是清醒的,是最早的觉醒者和反抗者。“狂人”在幻觉中发现从古至今“吃人”的普遍现象,“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可是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深入地解释了封建制度文化的虚伪性,作品的更深刻之处在于,“狂人”还揭示了“被吃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吃人”的行列,原来在“仁义道德”的面纱下,封建文化是如此的虚伪和凶残,能够“动员”一切人加入“吃人”与“被吃”的行列,又让大家都习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蕴涵着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揭示,最难得的是,“狂人”不仅大胆痛快地喊出了这一惊人的发现,并且提出了挑战:“从来如此,便对嘛?”最后喊出:“救救孩子!”渴求“真的人”出现,总之,《狂人日记》通过“狂人”对封建文化道德进行了彻底揭露,是反对封建道德文化的战斗缴文,对人的发现,体现了现代意识,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饿精神指向。2、《论快乐》一文所体现的钱钟书知性散文的特征。答:一是以新颖的比喻形成了机智的讽刺。这篇散文里多有丰富新颖的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