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作者:杨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0期
摘要:本文试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的小说《将军底头》,运用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和性本能理论对主人公的多重人格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将军底头施蛰存人格结构性本能
作者简介:杨爱(19922),女,汉族,河北省秦皇岛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1
《将军底头》是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依托,通过文学虚构创作出的一个交织着战争、种族、性爱多重矛盾冲突的故事。小说着重展现了主人公花惊定的深层心理活动,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开掘中,施蛰存对于弗氏精神分析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可见一斑。
一、弗氏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非理性的,主要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寻求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遵循现实原则,代表了理性和常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主要表现为自我理想、道德律令和良心,遵循完美原则。任何个体人格都拥有这三个部分,当三者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人便能获得健全的人格,而当三者失衡时,便会产生人格的分裂与异变。这篇小说中施蛰存自觉地运用了人格分析理论,由“表”至“里”地展现了花将军的“超我”、“自我”和“本我”人格以及三种人格之间的激烈博弈。
二、“超我”与“自我”的倏忽掩映
小说开端便是花将军奉命去平定吐蕃叛乱,他率领着手下的士兵在山路上行进。就情节来说,这段行军的情节设置本无新奇,但施蛰存却极富层次地叙述了花将军在行军的三天之内的心理变化。从最初“平定叛乱,建立功勋”的踌躇满志到陷入“杀尽族人、效忠大唐”与“反戈大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唐、回归故乡”的两难抉择,作家对花将军微妙的心理变化地展示使原本平淡的故事情节产生了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故事发展至此,花将军的“超我”和“自我”人格已经浮出水面。花惊定身为大唐将军的刚正严明,严守军纪,不忍杀戮族人、痛恨汉族士兵贪渎无义时所表现出的良心和道德,这些都是他人格中的“超我”成分。然而,尽管他的内心陷入种族情感和将帅职责的矛盾冲突中,表面上却依旧维持着大将军的“完人”姿态尽管他向往祖国的光荣,崇拜吐蕃武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