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2011高考广东文综历史试题部分解析2011高考广东文综历史试题部分解析
一、选择题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题眼:“夫仁政,必自经界始。”考点:仁政学说解析:材料意思: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答案:C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B.察举制的完善D.科举制的推行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题眼:“隋唐以前……考定父祖官爵、门第。”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解析:隋唐以前,国家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注重父祖官爵、门第,到了隋唐,随着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制度打破门第对国家官吏更替的决定权,该现象逐步消失。答案:D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题眼:“儒者、道士、僧人一起品茗畅谈。”考点:儒道佛“三教合一”解析: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答案:A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第1页共6页
f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题眼:“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考点:清末奖励实业政策解析:20世纪初,清朝统治集团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转而奖商恤商,宣传振兴工商乃奠创国家富强之根基,在中国近代掀起一股重商社会思潮。此“创举”反映了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答案:B16、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