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罢《文化苦旅》发现就其题目而言便概括了这本散文集的全部,初读此书时就为此而疑惑了许久,既然是散文集,何来苦之说,若这是为寻觅中国古典文化而走访祖国壮丽山河的旅途,应该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可一个苦字,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于是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余秋雨笔下的世界中。想必余秋雨此人的事迹便不用我多说,那么就仅将我对此书的感受写下,只愿与已读过的朋友探讨此书,给还未领略此书的朋友介绍一本佳作。全书的主调是从山水、风雨、镇、塔、桥、船、人等要素入手通过作者自己的感悟来探索这些点的背后从而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余秋雨凭借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写下的这些文章从各个角度剖析了中国的“文化”,其程度之深,深可入骨。余秋雨此刻化身为一位虔诚的雕刻家,执着手中的笔,一笔一刀深深地刻画着,时而深邃苍凉,时而柔丽凄迷,时而清新婉约,时而畅然淋漓。他又像一位画家,画出了中国文人的无奈与艰辛,当画下个美丽的人儿时,却又用画笔揭开其身上的伤疤,但那伤疤确是那么自然那么不可或缺,正是有了这道伤痕,才是个完整的人,文学便也是这样,有其
f精华就会存在糟粕,所以寻觅这糟粕的旅途的确是太苦了。书中祖国的万里河山历历在目,四处都留下了余老的足迹,你能够读到嶙峋的山石,陡峭的蜀道,蜿蜒的乡间小道,温柔的江南水乡,矗立的铁塔,但这些都不是书中的精髓,真正的灵魂就藏在那一花一木中,哲学的思想,历史的痕迹,便被提炼而出,佛宗曾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正是如此,作者坐在夜航船上,那一声声桨橹的摇打在其心中便化作了一首诗。旅途从大漠戈壁出发,一开始就道出了其中的“苦”,此间以《道士塔》和《阳关雪》最为沧桑。《道士塔》见证了敦煌石窟的兴衰,历史中的这位道士便是主角,在余秋雨笔下的他是一个让人可恨,可叹,可惜,又可怜的人。可以想象若不是他的愚昧无知那祖国的珍贵遗产就不会因此而被外国人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收走,洞窟里的壁画就不会因此而被刷成惨白,唐宋的塑雕也不会因此而毁于一旦,自然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就不会因为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而叹息,作者在内心痛苦地大喊“住手”可是又正如其所说“只见王道士转过身来,满眼疑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这同样惨白的语句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