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是伟大的创造,但也产生了更大的问题
微信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公众号的发明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即时通讯上成功的微信先是推出了朋友圈,然后喊着“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口号,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创造性地把媒体内容分发和即时通讯完美融合,解决了传统内容生产者的窘境。
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微信公众号从0到千万量级。获益很大的是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去年我回大连,到我的老东家半岛晨报拜访,发现大家都对微信号运营很重视,而且运营卓有成效。更多的媒体个人从微信号的运营中获益,听一个财经媒体人讲,一个朋
f友运营的金融类媒体号,一年收入80万,这远远超过他在传统媒体鼎盛时期的收入。
但是,微信公众号很大的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它主要通过朋友圈来分发内容。据去年底微信官方披露的数据:
在微信里,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微信用户看到了想要转发的文章,61转发到了朋友圈,39的文章转发给好友。
微信公众号内容验证依赖朋友圈分发,而每个人的好友列表随时间推移接近5000的上限,导致问题更趋严重化了,此外:
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些做微商的小伙伴们;
很多人都无法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在朋友圈里转发公司的相关内容往往成为一种工作要求;
微信连接一切的恢弘大志,无数的网站都支持分享,拼命想办法让用户把链接分享到朋友圈里;
你现在能经常刷到嘀嘀打车的红包分享,如果有一天微信真连接一切了,你甚至会收看到冰箱和彩电的分享也说不定。
这一切持续下去,朋友圈的信息会越来越多,朋友圈正在变成另一个微博。
很多科技媒体人都在发表的文章下面留自己的私人微信号,而不再是微博,也正说明大家把朋友圈当成了微博:这几个月以来,越来越多热点事件在朋友圈刷屏,比如姚贝娜去世、柴静引发环保热议等。
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公众号的存在和网页链接的传播,已经穿透了朋友圈的好友关系的
f封闭性。写到这里,我想我明白了,微信为什么要那么严厉打击诱导分享的行为了。
最近,微信官方再出重拳打击诱导分享,这次罕见地在处罚上不仅仅打击公众号和网站,同时也处罚个人。在3月15日又出台了《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
风险3:你凭借什么能把微信号做起来?
据我的观察,微信订阅号做得好的有四类:
第一类,传统媒体人,他们对单篇内容和媒体整体的风格营造很擅长。我做订阅号期间,好多个传统媒体的朋友给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