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案例研究
——对《减数分裂》一课的模型建构教学的思考
广州市第三中学
周小洁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标准对我国的普通中学生物学教育确立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目标。由于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有帮助,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同时还强化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因此,新课标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一。
一、关于模型和模型方法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一)模型的内涵与分类所谓“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物理模型就是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事物按比例大小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物理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生物学中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和模拟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而细胞结构模式图、减数分裂图解等则属于模拟模型。思想模型是事物在人们思想中的理想化反映,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延伸。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实物模型物质模型模拟模型物理模型思想模型具象模型
模型
理想模型静态模型数学模型动态模型数学模型就是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为了一个特定目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