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鼓励教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动、鼓励、引导各专业教师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发挥学科、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先导作用;鼓励各学科与专业开设专业导论类的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或在现有专业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充分反映本学科或专业的前沿动态、创新探索、成果转让、创业案例;推进“非标准答案”课程考试改革,提高开放性考题的比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在实践层面,建立校级通识教育平台,统筹本科通识教育和公共实验实践教学,强调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集中建设校级公共实验平台,强化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究基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建设校内公共实践实训平台,通过文、理、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多层次、多模块、柔性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工程实训、项目培训、自主创新、孵化创业为结构的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自主管理,开展发明创造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优势,构建基于实验、设计、工程训练、创新为主线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项目,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创新性人才,聘请企业导师定期来校为学生授课;促进校校、校企、校地之间的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教学交流。在孵化层面,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导师制,建立优秀创业导师的奖励表彰机制,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精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强化创业服务保障,成立学校创新创业基金,提供创业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研究,积极推动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完善创业就业咨询指导工作制度;升级创业就业网站,丰富指导内容,开通在线创业就业咨询答疑,解读有关政策知识,开设增强创业就业力专栏,为创业就业工作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三、创设育人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文化育人潜移默化的功效。一是注重思想育人。通过开展各层次座谈会、主题班会、组织新生入校时参观创新创业成果展等主题教育,在师生中大力弘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