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与语文高效学习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要关注到语文教育最终应为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个性、人格,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将这一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到语文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本文将对积极心理与语文高效学习进行初步探究,浅谈不同心理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关键词:消极心理;积极心理;高效学习;活力课堂;真实生活1引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标志着语文课程发生质的变化。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1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学习既关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让学生高效率的开展语文学习势在必行。2积极心理与高效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将变成一汪死水,学生将丢失学习兴趣,甚至会对这一学科产生消极厌烦的心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人们往往认为学生消极学习心理是来源于考试上的焦虑,但研究者的实证研究却发现,考试带来的2学业上的焦虑只占造成学生消极学习心理因素的15~20,更多的因素是来自于教学方式。有些教学方式在无形之中已让学生们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取学习成功的动机。在教学实践中也不难发现,说的多的教师绝对认真负责,但学生不一定喜欢。曾有幸听过两节同课异构的语文课,两位老师风格鲜明。第一位教师十分细心的将所有的知识点以一条线索呈现出来,一节课说到口感舌燥,老师的出发点绝对是本着为学生负责,可学生回馈给她的只是沉默。评课时,这位老师在分析本班学生特点时,说到他们一直都不爱发言,总是静悄悄的。是他们不爱发言呢,还是在老师不断的见解中,已经渐渐的丢失了话语权,沉默了,最终出现了消极的心态,在场的老师都在反思自己。而另一个老师以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不断的质疑并小组讨论解决疑难。这是一节值得给予掌声的课,因为当铃声响起时,学生们的反应是“怎么就下课了”,脸上写着意犹未尽。上述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一节课学习效率的高低决定的因素在于教师是否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心理。当学生以消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