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结题报告
自2011年3月《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被批准为市级教研课题以来,课题研究工作在我的主持下,在本学年几个学科中开展了大量的实施活动,收获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现将课题组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问题的提出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我们培养出来的“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专家研究发现:我们的学生擅长的是解决现成的问题,而不会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一个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是绝对谈不上创新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的时候,总是围着大人嚷嚷:“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又继续问:“为什么是这样?”无穷无尽的是什么,为什么,简直让大人难于应付。当他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了学校,视野扩大了,接触的人与事多了,因而问题也就更多了,总是围着教师问这问那,有时也弄得老师难于招架。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人长大了,个人知识增多了,然而问问题的人却少了。就连回答老师提问的热情也没有了。为什么往日强烈的问题意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受学校教育的时间的增长、个人知识的增多而失落了呢?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少。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更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错误或是问得不好,就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如此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产生厌恶、烦燥。就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小,出现无疑可问、不敢问、不知怎样问、没机会问的局面。一个习惯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何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