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基础。如在讲授工程分析章节,结合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个人和团队去分析、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完善。这种启发、引导、讨论、辩论的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三)现代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信
息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方式,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
f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不仅省去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冗长问题明朗化,从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6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板书的应用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一些公式推导、模型应用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在黑板上的推导演算过程,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四)考核内容改革制订相对合理的考核体系,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了解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试卷内容上,在以往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的基础上,加大综合应用性试题的比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全面考查学生从已知条件中寻求解题思路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修课,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单以期末考试成绩评定,而将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加入考评成绩中,一般是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三、课程设计改革环境影响评价是和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因此有必要进行一次“实战演习”。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安排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一次很好的检阅。
f选择若干与水、大气、土壤、固废有关的公路、房地产、化工厂等项目的评价作为课程设计的题材,将学生35人分为一组完成某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首先,教师对项目情况进行介绍,把基础资料发给学生;其次,每组学生分工合作,查阅参考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环境现状监测、选择评价模型、确定评价等级、给出评价结论、整理报告书,最终完成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最后以ppt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老师和同学进行提问并点评,给出该组成绩。通过这种形式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系统的了解现状监测布点、工程分析、污染源源强参数的确定、模型的建立等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