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使素质教育有了一个高的目标定位。主体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价值观念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而不是实施素质教育若干模式的一种。
正是基于对主体教育内涵的理解,我们的实验研究目标是:一是立足于现代教育高度,从哲学角度反思我们现代教育各种问题;二是关照教育改革方向,确立新的教育观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三是寻求促进青少年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基本途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这些年主体教育实验发展的情况。
f裴:“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主体教育实验),从1992年1月开始至今,整整走过了8年的艰难历程,研究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至1993年,形成理论构思及前期准备阶段。在实验研究的起始阶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中心是建构主体性发展
实验的理论框架。我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多次理论研讨会: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及现代教育的关系;主体性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建立主体性结构层次的理论依据;小学生主体性结构及行为表现;怎样建立小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评价和测评的指标体系;什么样的教育和教学有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影响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因素分析;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现代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建立。理论研究的结果是形成了“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
实践研究主要是对那时即将进入实验小学学前班的学生进行逐个的全面认真细致的调查,以及为期1年的学前教育准备性实验。通过调查和实验,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数据,为初步形成的实验理论构思及实验措施提供事实依据,同时通过实践丰富和完善对主体性发展有关基本问题的认识。
第二阶段:1993年9月至1996年5月,在实验校低年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问题涉及: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行为表现;建立主体性发展教学系统问题;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及社会适应性培养问题;小学生体质测查与健康教育问题;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家长主体参与;提高教育实验科学化水平的有关问题。实验采用自然实验法,实验班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编的“五四”学制教材。在实验校建立了发展小学生主体性的德育系列、学科系列、活动系列和家庭教育系列4条主要渠道。第三阶段:1996年以后实验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在1996年12月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