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
访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
作者:武思敏来源:《教育研究》
主体教育实验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至今已8年,它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它认为人的主体性素质是现代社会人的核心素质,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那么,主体教育实验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主体教育思想今后发展还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实验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
记者:裴教授,您好!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这对主体教育实验产生了直接影响。请您介绍一下主体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涵好吗
裴:好的。主体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主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在教育理论上将是一个突破,而且对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新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的建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也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主体教育思想的产生可追溯到20年前。20世纪80年代初,顾明远教授撰文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并在1982年顾明远、黄济教授主编的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材中将此命题作为专节论述。在哲学界、文学界、历史界等对主体、主体性问题形成研究热点的同时,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涂艳国指出:主体教育问题经历了从教学领域师生关系的探讨,到80年代末开始在教育基本理论层次上进行理论思考的历程(《主体教育理论的现状与趋势》,《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3期)。尤其是华中师范大学王道俊、郭文安教授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研究》1989年第9期等),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对教育主体哲学的研究(《教育主体哲学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为我国主体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在实验研究层面,我国教育工作者关于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各种实验,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卢仲衡先生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北京海淀区28所学校的“和谐教育”实验等等,为主体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主体教育研究正是在已有教育改革实验基础上的再创造。
主体教育解决的是人的构成的哲学层面的分析,研究的是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主体教育关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