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南宋陈言(字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是第一本病因学专著。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字守真,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后世称其“寒凉派”,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2)、张从正:字子和,主张“病由邪生”,后世称其“攻邪派”,代表作《儒门事亲》。(3)、李杲:字明之,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后世称其“补土派”,代表作《脾胃论》。(4)、朱震亨:字彦修,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后世称其“滋阴派”,代表作《格致余论》。三、证的基本概念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因、病性、病位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
1
f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例如:上午:阳中之阳前半夜:阴中之阴阳3比较对象不同二、脏腑形体分阴阳心属阳中之阳肾属阴中之阴三、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四、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推演络绎法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心属火,则小肠、脉、面、舌与心有关,故亦属于火;脾属土,则胃、肌肉、唇、口与脾有关,故亦属于土;肺属金,则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有关,故亦属于金;肾属水,则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有关,故亦属于水。
2
下午:阳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
肺属阳中之阴脾属阴中之至阴
肝属阴中之阳
f六、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七、五行相侮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