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完善的价格信息(钱文荣,2000)。农户家庭资源禀赋是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重要因素(田传浩等,2004)。一些学者调研发现,农户作为农地经营的主体,他们的意愿与行为对于一个地区的农地流转以及机制和模式的选择有着根本的影响,进而影响该地区农地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杜文星等,2005)。学者们纷纷构建模型分析农地流转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农地流转的根源动因归结为“相对比较优势的存在”(史清华等,2003)。也有些学者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信息不灵、交易费用高是有转移土地欲望而最终没有转移的主要原因(钱文荣,2004)。四、研究评述与展望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研究和梳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展望:第一,关于农地流转仅仅研究农户农地流转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将经济学、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工具,深入的研究制度、经济环境变化是如何影响主体行为的。第二,在影响因素研究中,我们不仅需要研究主导因素,而且还需要研究影响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推动农户进行决策的。第三,关于农地流转区域差异的研究几乎没有,我们应该从经营行为、农地流转行为等心理学角度出发,实现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社会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对造成农地流转区域差异的深层宏观特征和微观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第四,尚没有发现有学者对产业化链条中多元农业生产要素并结合多主体参与农地流转的利益动机和过程的考察。
f参考文献:1管清友制度、利益和谈判能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经济学J上海经济研究,2003,118252钟涨宝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655643韩连贵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5,333364傅晨东莞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南方农村,2007,24752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