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我们距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多远《先生》读后感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张精丽徜徉在《先生》这本厚重的书里,与民国时期最伟大的十位“先生”近距离接触,我时而激动,时而愤慨,更多的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教书育人生活,不停地叩问自己的灵魂:我距离陈寅格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多远?我是一个合格的“教书匠”吗?我未满十八岁走上三尺讲台,成了一名乡村老师,是农村“稀罕”的吃皇粮的人。我的外婆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她活着的时候,七十多岁吧,每次见到我,总会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当先生了,要好好教人家孩子多识字!别老拿着尺子打人家孩子手!”我妈总会在旁边纠正:“现在早就不叫先生了,叫老师。”而外婆下次见到我,总会重复同样的话,没有人的时候,还会拉着我的手说:“你这么小,咋能当好先生呢?能教会人家孩子识很多字吗?”当时总嫌外婆嗦,觉得她可笑,她心目中的好“先生”就是能教会孩子们识更多的字。现在想想外婆的话包含了对“教书先生”多少的期待与敬仰啊!而我心目中的“教书先生”就是陈寅格先生这等模样的,就是现在凝固在中山大学陈寅格故居北侧草地上,“倔强地抿着嘴,为学生上课时的一座铜像”的形象化身。“陈先生的学问,近300年来一人而已”傅斯年高度评价陈先生:“陈先生的学问,近300年来一人而已!”1
f陈先生1909年从复旦公学毕业,去西洋留学13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精通8种外语。留学期间,生活艰苦,却对学习丝毫不松懈。1926年,他既没有文凭又不出名,却被请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当导师,研究院主任吴宓力荐他是因为“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格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学贯中西的精髓既有极好的国学功底,又在西方顶尖大学吸收了最先进的方法论。他授课时,不仅学生来听课,教授们也常来听课。他被称为是“教授的教授”。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寅格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季羡林回忆说:“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恨自己没有出生于那个年代,不能做他的学生,不能在台下聆听他对中西文化的见解与独特看法。这样的教授,这样的学识,我此生却没有机会能遇见!他之所能够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与他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