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摘要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足以见证孝的地位和价值。“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而备受推崇。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本篇文章将从孝道的内涵、古代传统中的孝道、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大力加强孝道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如有纰漏,还望老师批评指出。二、孝道的内涵“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养,二是敬,三是祭。孝,首先表现为一个“养”,“孝”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组成,《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真情。孝,其次表现为一个“敬”字。《辞海》对孝的注释:“善事父母日孝”,《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旧社会以尽心奉养父母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孝,还表现为一个“祭”字。所谓“养老送终”,除了抚养之外还要送终和祭祀。中国人对生命非常重视,对于已逝对象的孝还表现在如何纪念死者。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由此形成所谓的丧葬文化,丧葬习俗的复杂体现了对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体现了浓重的孝道文化。此外,《孝经》中还告诉我们“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三、古代传统中的孝道
“孝”在古代有两个主要内容其一“尊祖敬宗”这是早于“善事父母”的初始含义。古人认为去世先人特别是氏族首领在天庭与天帝为伍,对部落和氏族的吉凶祸福至关重要从而产生了祖先崇拜其目的主要是使氏族集体繁荣昌盛。祖宗敬仰作为“孝”的重要内容一直传承到现代如家族兴建祠堂供奉祖先灵位组织清明会撰写族谱以明血缘长幼,皆是“尊祖敬宗”行为。其二“传宗接代”,《孟子离娄》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朱熹注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因我国现在人口过盛推行计划生育故反复批判孟子之言。但在古代,灾荒、瘟疫、战争等使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