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古典主义时期”三种音乐风格:罗可可风格、华丽风格、善感风格《女仆做夫人》引发喜歌剧与正歌剧之争。法国启蒙学者卢梭站在意大利
喜歌剧一边。全力支持了喜歌剧这种新兴额歌剧形式,尽管他曾认为法语不适于歌唱,但他还是按照一打一的旋律风格,写了一部短小的法国喜歌剧《乡村卜者》。格鲁克的改革有:1、使序曲、合唱、舞蹈和乐队的运用都和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2、消除了歌唱家需要技巧的花腔段落,把声乐的旋律线条从多余的装饰中解放出来。3、减弱了咏叹调与宣叙调之间的对比,更多地使用了助奏宣叙调。4、取消了割裂歌词的乐队间奏,避免了不自然的返始咏叹调形式,他还创造了由宣叙调、咏叹调与合唱组成的复合场景。并使序曲、舞蹈和合唱都成为戏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一部改革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西》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奏鸣曲是主调音乐中最重要的音乐体裁,它是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种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由三或四个乐章构成的独奏体裁。乐章间不仅在情绪和速度上有对比,而且在调性上也有对比,同时,各乐章在主题和调性上又有联系。整个奏鸣曲在速度上构成:快-慢-快的结构。而奏鸣曲式是一种建立在两个对比主题之上,以主题的对比、统一相结合的原则建构起来的三部性大型曲式。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标准的奏鸣曲式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奏鸣曲式是对音乐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合理形式。所以,很多采用上述乐章构成的乐曲并不叫奏鸣曲。如很多交响曲、协奏曲和室内乐。维也纳时期的莫扎特歌剧:三部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1786)、《唐
璜》(1787)、《女人心》(1790);一部正歌剧《蒂多的仁慈》(1791);两部德语歌剧《后宫诱逃》(1782)和《魔笛》(1791)。歌剧序曲的来源:1740年,德国的曼海姆、维也纳和柏林成为交响曲创作的三个主要的中心。曼海姆乐派的创立者是约翰施塔米兹,建立了当时欧洲最好的管弦乐队。1740年德国的曼海姆、维也纳和柏林成为交响曲创作的三个主要的中心。曼海姆乐派的创立者是约翰。施塔米兹。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式通常运用在奏鸣套曲(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和大多数类型的室内乐,通常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的第一乐章(也称奏鸣曲快板乐章)中。海顿:既是“交响乐之父”,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代表作:晚期的两部清唱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