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在三千年文明历程里,法、道、墨、儒、阴阳、名、杂、农、纵横等百家争鸣在此展开,汉赋、唐诗、宋词的许多不朽篇章在此诞生,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在此孕育,天文历法、中医中药、农田水利、陶瓷、丝绸、造纸、活字印刷等古代科技由此传向世界。汉语汉字、工笔绘画、雕塑建筑,甚至是中华文明中独特的国
f家体系、宗法制度、社会习俗等都在这里形成,并根植于整个民族集体的血脉之中。因此安作璋先生曾说:“由于黄河文明本身具有经济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正统性、学术上的包容性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黄河文化长期居于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成为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代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并且不断给予周围的多元文化以深刻影响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即便是“满天星斗”说的倡导者苏秉琦先生也从来没有否认过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反而指出:“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黄河流域)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所以,它也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大都是源于最重要的直根系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与主体,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根基。
黄河文明的包融性与整合性塑造了中华民族相对一体的文明主轴黄河文明在其形成演进过程中,一直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类型与文明形式。但借鉴、包融其他域外文明,同样对黄河文明演进与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文明也正是以自身文明为基础,结合其他域外文明成果,整合、创新并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华夏主流文明。这里所谈及的域外文明不仅是指我国其他地域文明,也包括中亚、北亚、西亚等世界范围内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黄河流域地处东亚大陆的核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南北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史前东西方人类大迁徙的必由之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黄河流域
f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从陶器、青铜器、车马技术、原始宗教、社会习俗中,可以发现黄河文明与周边文明存在某些共性,甚至具有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似类型。这些文明的相似性固然可以用人类学家Bastia
所言的“人类精神的同质性”来解释,但也不能忽视世界范围内文明交流所起到的重要、甚至是关键作用。中国社科院彭卫先生曾说过:“任何文明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