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f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附件二:吃青团的由来清明节吃清明团子,其实不光是个习俗,还有一种文化传承在里头。江南一带流传着很多个“清明节为什么吃清明团子”的版本,那是活态传承的结果。版本一:和大禹治水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用疏导的方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爱戴。相传苏州有位后生,见清明节人们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认为这样不配大禹生前节约的品格,认为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他跟大家商量用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青团子,将青团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俗。版本二:和李秀成的得力大将有关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把他化装成农民模样,在地里耕田。清兵没抓到人,便在村里添兵设岗,让每个出村的人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带东西吃。回家时,那位农民正在为怎么带东西给陈吃犯愁时,一脚踩在了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他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顿时计上心头。他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在糯米粉内,做成米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哨兵。此后,李秀成还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