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见附件一(具体如下)b活动时间:3月30日4月4日c总负责人:班长、宣传委员。2、“做清明小食”:a要求:通过在班级开展“做清明食青团”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清团的来由,明白清明与“寒食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b活动时间:4月2日c活动形式: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指导下,每生制作一个青团,品尝一个青团。
fd活动准备:(1)制作材料(生活委员负责)(2)使学生明白吃青团的由来,见附件二。(班主任负责)3、“古诗词朗诵”:a要求:通过诵读革命或清明的诗篇,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了革命传统教育。b活动时间:3月30日4月10日(早读课、自习课)c活动总负责人:语文课代表d活动形式:e早读课:读学习过的23首革命古诗词。(内容结合清明,也可以是有关革命)3月30日4月10日期间的自习课进行古诗词的朗诵比赛,见附件三。f活动准备:查找有关的革命古诗词4、“祭扫烈士墓”a要求:通过扫烈士墓,缅怀先烈,增强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b活动时间:4月1日,见附件四(下午第三课后)c活动总负责人:学校领导d活动形式:初一、二、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到烈士纪念碑前祭扫烈士墓5、“清明之我见”a要求: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b活动时间:4月5日4月10日c活动负责人:全体班委三、活动附件:附件一: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
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