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北京理论界十年后反思顾雏军案胡德平称真相需大白
2014年02月24日2225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597人参与4评论
“顾雏军事件与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现场编者按:发生于十年前的郎顾之争曾经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随后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004年,郎咸平发布一系列名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讲话和文章,指责顾雏军在收购活动中卷走国家财富。并提出一些地方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随着两人的争论加剧,舆论界开始介入,有关顾雏军侵吞国有资产的指控不断喧嚣尘上。有关部门也因此开始调查顾雏军及其旗下的企业格林柯尔系,特别是龙头企业科龙电器。随
f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一些罪名被加于顾雏军头上,顾雏军也因此锒铛入狱。但在2012年顾雏军服刑期满释放之后,就不断地在各种场合控诉自己受到的冤屈,指出所有的指控都是莫须有而故意罗织于他的头上的。事实上,为其最初立案的很多严重的指控由于未能找到足够证据,在后来的审讯中都已被撤销,而剩下为其定罪的都是事实模糊而且无关紧要的罪名。很多人认为,顾雏军一案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标志性意义。相当部分的专家表示,自顾案之后,一系列的民营企业遭到了整肃,事实上开启了所谓“国进民退”的大门。国有企业从此拥有了优越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官方资本的支持下,得以不断扩张。而相当部分中国的民营企业则噤若寒蝉,不再敢于公开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从此所谓行事要“低调”的作风开始盛行于民企。同时,由于对政策的不信任,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与民营资本开始向外转移资产。今年2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顾雏军事件与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对发生于十年之前的这一事件进行了一个完整的回顾和解剖。由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经济观察报》、《中国改革》共同举办的“顾雏军事件与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2月21日在北京举办。始于2005年7月,终于2008年1月的顾雏军案件,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该案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案件涉及主体的本身,同时也被认为是“国进民退”开始的标志。顾雏军事件后,相继发生了陕西私人油田国有化,山西煤矿重组事件,也相继出现龚家龙、兰世立、李纯、曾成杰等有争议的民营企业家司法案件。座谈会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陈剑主持。全国政协常委胡德平、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全国工商联秘书长欧阳晓明、国务院参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