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得以发展,商业也得到进一步繁荣。东汉时,交趾叛乱,《后汉书》载:汉光武帝“诏长沙、合浦、交趾具车船,修道桥,通障溪,储粮谷”。东汉初期,合浦在岭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汉统治者重视其发展,修筑道路桥梁,疏通河流,存储粮食,属于战略布局所需,是连接东汉中原地区与岭南的一条纽带,这些有利因素促进了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当地的经贸发展,使合浦成为当时岭南的一大都会。
两千多年来,合浦一直是州、郡、府县的所在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发掘、清理数百座汉代墓葬,近年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表明,合浦周边的汉墓有近万座,出土精品文物种类齐全,既有典型汉代文物,也有岭南特色文物,亦有波斯陶壶、铜钹等海外舶来品,反映了合浦不仅吸纳、融合了强大的中原文化,同时还传输着自海外文化。恰如《中国通史》中所说:“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墓出土铜凤灯、鸭首铜方,而这些都不过是冰山一角”3。如此多的汉墓的发现,可见当时合浦的繁荣景象。由此推测,西汉时期合浦已是一座商贸、水陆畅达,人口众多的港口城市。
合浦汉墓出土文物精品数量众多,仅以广西博物馆为例,其馆藏有为数不少的合浦精品文物,包括玻璃器、水晶、玛瑙、金银器等共计936件(套)4。其中一些文物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从玻璃器、水晶、玛瑙、金器等器物均能能够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痕迹,生动展示了汉代合浦地区与域外开展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合浦汉墓出土的玻璃器以串珠居多,有钾硅玻璃成分,有中原地区产玻璃器的铅钡玻璃,此外还有一些产于西方的钠钙玻璃5。考古发掘表明,合浦汉代平民墓中也出土有珍贵的玻璃器,这说明玻璃器在当时已相对较普及出现,有专家认为玻璃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后,相应的生产技术也传入我国,传入到了合浦地区,当地的能工巧匠通过学习,学会了运用本地原材料进行制作玻璃器的技术。
3汉以后,合浦港的发展
三国时期,合浦郡曾一度改称珠官郡,当时的合浦以盛产“南珠”而闻名。晋书载:“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6。因此,中原、沿海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商人,前来合浦买卖“南珠”,合浦港的水陆交通仍较繁忙。三国两晋以后,海上航行增强,可以穿过南海来往于番禺和东南亚,致使经过合浦港的船只减少,合浦港开始有了衰落的迹象。三国魏黄武五年(226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与中原的关系渐远,这可能是影响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