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比烟花寂寞
在大多数的张爱玲作品集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张张爱玲的黑白照,身穿旗袍昂着头叉着腰目光看向远方,神情高傲而漠然。正像李碧华描述的: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朱红。
张爱玲作为一名身上流着贵族血统的没落王孙,究竟谱写了怎样一个传奇?她的文风有一个只属于她的命名:张爱玲体;她的崇拜者无数,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张迷;她开辟了新写实主义和“小女人散文”,自成一派称为张派;也只有她敢给自己的书命名为《张看》。普天之下张姓者千千万,但是“张”似乎成为了她的专属名词。
这是一个受万人瞩目的光鲜的张爱玲,然而真实的她与我们的想象相去甚远。她在《天才梦》中给了自己一个很精准的剖析在人的世界里她完全是个废物,但在物的世界里她是个天才。文章末句直指人心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习惯了用淡淡的不经意的口气诉说自己的绝望。张爱玲是冷漠的。
张爱玲的父母分开时她才不过几岁。之后她的父亲张廷重娶了一位富足的旧式妇女,思想顽劣呆板,对张爱玲极尽刻薄。她的父亲受继母影响开始吸食鸦片,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人吸鸦片,原本宽裕的生活变得拮据。张廷重开始拖欠张爱玲的学费甚至到最后完全不给她交学费。张爱玲在夹缝中求生存,早已经看破了封建旧式家庭。她的冷漠,在她的文章中无处不在。《金锁记》中的七巧,几乎以一个疯子的姿态演绎着她的冷漠,即使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也是毫不留情的加以摧残,在他们的身上重演着自己的悲哀。
张爱玲是悲观的。张爱玲对父亲的感情非常复杂。在她年幼时父亲让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写作上给了她很多鼓励和支持。但是和继母在一起后吸食了鸦片的父亲,对张爱玲的关爱越来越少。张爱玲终于决定去找她的生母,却被继母逮住,受了继母挑唆的父亲将她关在一间小房间里毒打她的双腿,然后把她关在房间里任由她自生自灭。这一顿毒打,完全打破了张爱玲对父亲的爱,打破了张爱玲对世界的希望。生长这样的环境下,张爱玲时刻做好了悲观甚至绝望的心理准备。所以她十二岁时发表的处女作《不幸的她》,语气老成,完全超出了同龄人的水准。她十四岁时写的《秋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压抑悲凉,不亚于一曲《黑色星期五》。张爱玲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张爱玲是敏感的。张爱玲在那个旧式家庭里,有一个让她最为疼爱的人就是她的弟弟张子静。但是子静因为张爱玲的锋芒毕露而变得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