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者:谷红霞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05期
摘要现在中学生的想象力往往不及小学生或学龄前的儿童的想象力丰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教育方面的,也有美育教学上的,还有家庭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二要鼓励学生,三要因材施教。
关键词鼓励引导创造性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奥班恩在《美术的涵义》一书中指出:“每个人生来都富有天才,唯一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那样快地失去了这种天赋,或者说天赋离开了他们。”而这正是现在美术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想象力往往不及小学生或学龄前的儿童的想象力丰富,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中,往往是小学生和学龄前的儿童能毫无顾忌地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眼前看到的一切事物,又能凭自己天真烂漫的想象去创造出生动且又充满趣味的图画;而中学生面对物象却显得过分地拘束,其想象更是枯燥乏味,缺少感受。这种拘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当前的教育,或者说教师这一环节。而这种现状对于实施美育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来说,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奥班恩先生也清楚地做了肯定的回答:“我的回答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对这种状况负责。”
这种情况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原有的教育体制提出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逐渐侧重于“智育和德育”的提高,忽略了“美育”的发展提高。又因为美育并不在高考的测试范围,学校在教学上也是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及漠视非智力因素或形象思维的开发和培养,这是导致学生对美术的忽视和自身想象力渐次削弱的主要症结。
其次,盲目地把那些刻板的绘画观念强加给学生,使其产生茫然若失的感觉。因为这些观念与他们的好奇心思变的心理特征是那样的不适应。要知道“儿童在作画时主要凭感受与感觉,感觉中最为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吴冠中《绘画与形式》),儿童(中学生也一样)正是在作画时大胆地表现了由错觉所引起的特殊感受而使他们笔下的物象惹人喜爱,“但它却经常被某些拿着所谓客观真实棍棒的美术教师打击、扼杀”。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家庭的原因,在大潮的冲击下,寒暑假的“才艺班”“和各种各样“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主观的“好意”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使得兴趣变成了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