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关系,使电视媒介的资讯可能成为社会现实的“梦工厂”。第三,夸大了信息资讯本身的娱乐功能,实质上造成了电视受众对信息获取的路径依赖,这种依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无形中将转化为对受众快乐获取资讯的一种软性强制。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趋势1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向。在信息社会,受众已不仅仅满足于民生信息接收和反馈渠道的畅通,更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使一些公共事件得到较好解决。而公共新闻进一步扩大了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新闻媒介由一个观察者、报道者转变为问题的参与者和解决者,这将是目前民生新闻的一次质的飞跃。现阶段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自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民生新闻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完成从普及新闻信息到传播新的新闻理念的过渡,从平面的信息传递到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信息和议题,创建讨论、解决公共事务的平台。项国雄认为,与现在的民生新闻相比,“公共新闻”有四大优点:一是它构建真正的“公共领域”;二是提升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思考和批判能力,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三是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四是有利于促进各媒体之间的合作。首先,理论上,媒体职责在于忠于客观事实的报道,但在实践中却通过组织构建公共活动的平台而参与到事件当中,既有“越位”之嫌,又失去了媒体审视、批判所必需的距离。二是现阶段观众受经济条件所限,缺乏对电话、手机乃至网络等即时接受和反馈设备的投入,客观上降低了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几率;同时,在主观上,广大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也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三是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的大多数所谓“公共领域”远未达到让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度。2强化地方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民生新闻节目报道街头巷尾被市民关心的日常事件,报道市民的喜怒哀乐、街市风光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体现。“兰州零距离”的以下报道:“建兰市场应有一个公平称”2004年12月27日,“蛤蟆滩的沧桑”2005年1月6日,“牛肉面好吃难”“消化”“2005年4月1日,“移民小学”的明天2005年5月6日,这些都因为打上了”兰州这座城市强烈的地域烙印而唤起市民对地域文化的记忆和归属感。二是民生新闻在其构建的“媒体社区”中创建了一个突破传统观念的虚拟社区,使不同观众和群体因为对节目展示的地域文化认同而结成一个有着强烈内聚力的社会人际网络,节日甚至能够促成观众在现实中的合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