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将是必然结果。脱胎于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民生新闻迅速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但民生新闻的诞生并不是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的终结,相反,同质化竞争在民生新闻领域更为激烈。民生新闻如何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窠臼,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健康发展,获得新的生机,是学术界应该深入探讨的命题,也是“零距离”们应该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课题。2报道止于浅层表现,新闻琐碎化,新闻价值含量降低。电视民生新闻聚焦百姓身边事,白描市井百态,反映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媒介非批评即表扬的困境中找到了一个出口,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受到了政府的认可,也获得了百姓的普遍赞誉和喜爱。民生新闻在接近性方面做足了文章,但在报道现象之后如何帮助观众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受众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方面显得不足,在有意识培养、提高公众应对个人和社会危机的能力方面更显不够。地方电视台的“民生大战”中,各档民生新闻节目采取拉长节目时间、安排系列报道、多信道、多手段、非线性、互动式的传播形式来增加信息含量。但某一地区一天中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民生事件是有限的,如果生硬地拉长时间、扩大信道,只能是将零碎、琐屑、浅薄的几无新闻价值的内容一股脑地推到观众面前,日复一日的污水、垃圾、火灾、车祸等报道将形成荧屏新的视觉污染,危及民生新闻的生存和发展。
f3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抬头。当电视文化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即电视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消费时代后,资讯、娱乐与媒介的互动和整合,使资讯娱乐化或者信息娱乐化成为一股时尚的传媒潮流。目前,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新闻采集到制作、播报,都暗含着一种竞相“戏说”新闻、滥用娱乐元素的倾向。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日益偏离新闻采制的正常轨道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子上越走越远。这种娱乐化报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以下影响:第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中理性的缺失,进而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文化批判意味:同时,在这些经过娱乐化修饰的新闻节目中,由于公众舆论被不确定的情绪化倾向所取代,电视观众囿于对私人化事件的“零距离”接触,其审视媒介所必需的距离消失了,就是说,受众批判的力量也缺席了。第二,助长了信息的情绪化传播,消解了新闻记录社会真实的诚意性和客观性。长此以往,将导致新闻传播中“重美学传效、轻历史事实”的不良倾向。这从事实上颠倒了信息传播中真实与效果之间的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