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听得很辛苦,许多问题学生听不懂或当时糊里糊涂听懂了,但并没有听懂其本质、其精髓、其精彩之处;二是,老师在新课改下的课堂中成为看客和局外人,教师昨日的一言堂变成了今天学生的一言堂,“填鸭式”变成了“放羊式”,这样的教学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完美课堂。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提高课堂效益。课堂上该讲的要讲到位,该让学生自主构建、自主探究的要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构建、探究,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记得住,说得清,写得出,用得上”。要求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不讲偏题、不讲怪题、不讲不典型题。力求一题一类型,一课一收获。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提高质量。要尽可能地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力求高质高效地完成每一课时。把传统的讲“是什么、有什么”转变为讲“为什么、怎么样、有何用、怎么用”等。课堂教学要注意把握讲授的高度、深度与效度。让学生在“未知中探索,探索中求新,新知中迁移,迁移中运用”,切实贯彻新课程的探究精神。
当然,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2有效“互动”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恰恰是“封闭”的问题最常见且泛滥成灾,特别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的干扰常常是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堂而皇之。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