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胶体、浊液。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
径小于1
m;胶体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m之间;悬浊液、乳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
大于100
m,B正确。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100
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B.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胶体和溶液分离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丁达尔效应
答案C
解析胶体是一类分散质直径介于1~100
m之间的分散系,A项错误;胶体和溶液都能通
过滤纸,无法将二者分离,B项错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
2
f的大小,直径在1~100
m之间,D项错误;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与胶体的简单、便捷的方法。理解感悟胶体的概念是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这一角度给出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m之间正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等特有性质的根本原因。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最简便方法。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以氯化钠为例,分析电解质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
答案氯化钠晶体中的Na+和Cl-存在着静电作用,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氯化钠晶体不导电。
氯化钠晶体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晶体中Na+与Cl-之间的静电作用被破坏,从而离解成
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Na+和Cl-分别作定向移动而导电。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乙醇、非金属氧化
物等。
2.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
子,其过程常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电离方程式是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试写出下列
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HCl、H2SO4HClH++Cl-;H2SO42H++SO24-。
2NaOH、BaOH2NaOHNa++OH-;BaOH2Ba2++2OH-。3BaCl2、Na2CO3、Al2SO43BaCl2Ba2++2Cl-;Na2CO32Na++CO23-;Al2SO432Al3++3SO24-。
归纳总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比较
电解质
非电解质
相同点
均为化合物
不同点
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
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自身不本质区别
发生电离,常用电离方程式表示能发生电离
物质类别①酸②碱③盐④活泼金属①非金属氧化物
3
f氧化物⑤水
②非酸性气态氢化物
③多数有机物
2书写电离方程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