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产生原是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特征:
(1)区域差别: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有地域差别。
(2)作物结构:北方(黄河流域)以生产粟麦为主,南方(长江流域)以生产水稻为主。中国是
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
用途时代
主要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生产模式
商周以前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
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以耒、耜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工具
石器锄耕原始粗放
春秋战国农耕汉代工具唐代
铁农具、牛耕犁壁、牛耕推广曲辕犁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灌溉东汉
翻车(人力)
工具隋唐
筒车(水力)
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生产关系的发展:奴隶制集体劳作(与井田制相适应)→个体农耕、男耕女织(与封建私有制相结合)。3、水利工程的完善:(1)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2)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漕渠;(4)西汉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三、全面理解小农经济
1、出现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主要是指铁犁牛耕)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2、产生时间:春秋时期3、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极少交换;(3)落后性。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心理状态容易满足。(4)脆弱性。生产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6、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A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进步;B生产关系因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C自身的动力: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和产量,促使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D政府政策因素:政府重农抑商,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自己自足的自然形态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统治的腐朽、剥削沉重和社会动荡。
7、评价:(1)优点: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