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浅析
作者:吕妍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5期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价值取向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以儒家“仁义为上”价值取向、墨家“功利为上”价值取向、法家“君权为上”价值取向、道家“贵夫无为”价值取向等为主要代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文化互相激荡吸收,体现出了价值取向的交融与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其中很多精华部分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18902
中华文化,流光溢彩,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潜移默化于炎黄子孙的繁衍变化之中,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结构,至今还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价值取向是主体选取价值的方向,它最集中地表现着选择者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1。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取向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代表。
一、儒家“仁义为上”的价值取向
儒家认为“仁义”往往表示最高的道德境界、基本的道德原则,“仁义”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可以说“贵仁”代表了孔子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儒家价值观的主导方向。
(一)仁义道德乃人之本性
儒家认为,人,作为真正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一切万物,就在于人有仁义之德。孔子说:“天地之性(生)人为贵”。“民治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孟子认为仁义是“心之所同然者”,是人本身固有的,“仁也者,人也”(《尽心下》)。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董仲舒、朱熹皆有多相似论述。他们认为,仁义道德也是人本身固有的一种心灵境界。“仁者静”、“仁者寿”、“仁者乐山”、“仁者无忧“、“仁者无敌”都充分体现了这种心灵意境和精神境界。因此,仁义道德乃人天生具备的本性。
(二)仁义道德乃修身之本
儒家认为,仁义道德对人的认知、求知、审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能获取知识,增进才学。《论语学而》记载,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说的就是孔子之所以取得了知识,是因为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知识的扎实巩固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