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本”《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摘要】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乘兴挥毫,为诗集作序,写下了被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神龙本”前后原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玺,后人将隔水换过,致使首尾只剩半印,故又名“神龙半印本”。《神龙本》书法艺术价值包含三个方面:一,《神龙本》是最忠实原作高质量临本,在运笔上,它毫芒转折,纤维备尽。《兰亭》真迹以亡,依据《神龙本》,再辅之以其它、刻转本,可以大体上推出真迹书法特点。再次,《神龙本》本身就是一件书法真品,这一点不言自明。【关键词】天下行书第一;神龙本;艺术价值;冯承素;高质量;临本古俗:农历三月上日,四民并临水滨,执兰招魂,此称为“修契”。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谢万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集会,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王羲之用蚕纸,须笔,乘兴挥毫,为诗集作序,写下了被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系草稿,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别名《临河序》、《曲水序》等。此贴历史记载考订文字较多,可是无论是真迹的来龙去脉,还是传本谱系真伪,都说纷纭,纠如聚讼。自清末起,有人干脆连《兰亭序》是王羲之所写的也不予承认。南宋高似孙《兰亭考序》说“契之为贴,风流太甚,自晋以来,难呼下语”。本文为介绍《兰亭》,只能难为其难。
f据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所说:王羲之当日书时,如有神助,日后重写多本,均不及原稿,所以自己也极爱重,交付子孙传掌。以“铁门限”闻名的王羲之七世孙,陈代书家智永,因是和尚,便把《兰亭序》传交弟子辨才。贞观中,唐太宗仿二王真迹殆遍,独缺《兰亭》,三招辨才查询,辨才均谎称不知。于是唐太宗便派御史萧翼伪装商客,与辨才交往,乘隙窃去。真迹入内府后,唐太宗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等人各掌数本,分赠太子、诸王、近臣。
在而后记载中,此本除赵模等人外,唐初书法家如欧、虞、褚、陆等,又复多临本。无论此谁,临者均是高手,论者却不许任何一个人独专其美。南宋张泊评《兰亭》曰:“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修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得其清,而失窘拘……”。
张泊之评,是符合书法艺术原理的。汉扬雄说:“书为心画”,可见书法不只是笔墨间事。《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四美”、以及“五合交融”条件下产物。事物是不断发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