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大气并使大气质量下降。三是对水体的污染。如果将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地,或是露天堆放的废物经雨水冲刷被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水体,或是飘入空中的细小颗粒通过降雨
f及重力沉降落入地表水体,水体都可溶解出有害成分,污染水质、毒害生物。有些简易垃圾填埋场,经雨水的淋滤作用,或废物的生化降解产生的渗沥液,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和各种有机与无机成分。如果这种渗沥液进入地下水或浅蓄水层,将导致严重的水源污染,而且很难得到治理。四是对人体的危害。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所以,我们对城市生活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科学处理”。当前我国垃圾治理形势一是在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政府“放管服”排放者负责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不到位,社会资本长期投资愿望和民营企业参与率较低,不能有效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和技术的良性互动。二是在治理体制机制方面,各地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垃圾治理的管理职能治理链条割裂,阻碍跨域治理和跨行业治理,阻碍全流程一体化治理。三是在法规政策方面,存在底线不明、具体要求不全、约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缺少全面体现固体废弃物属性和固体废弃物治理要求的法律法规不能全面、科学地规范和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加强垃圾综合治理。参考对策只有把垃圾治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才能解决这些普遍存在于垃圾治理领域的全国性重大问题。只有全国一盘棋,才能有效治理过度包装、过度消费,治理垃圾山、“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和垃圾跨行政区划偷运偷排等“垃圾病”。第一,调整“地方自治”政策为“地方负责,跨域合作”政策。修订“谁产生谁治理,谁排放谁治理,哪里排放便哪里处理”为“谁产生谁负责,谁排放谁负责,哪里排放便哪里负责处理”。明确区域合作机制与监督规范机制,明确项目的选择原则、选址基本方针、融资建设模式、安全卫生防护标准、规划评价与社会参与办法。鼓励结合区域一体化、都市圈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服务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区域内垃圾治理基地、园区或设施。第二,明确政府与社会的分工协作。政府要树立互动的治理理念,简政放权,做好“放管服”,保障政府、企业、公众良性互动和共治。落实排放者负责原则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群策群力,促进垃圾源头减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