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未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实施,到16世纪现代解剖学理论建立后,疝的手术才遵循解剖学基础进行,特别是在19世纪末生理解剖学的发展,真正建立起现代疝外科治疗。
1
现代腹股沟区解剖
(1)Nyhus认为腹股沟韧带并非真正的韧带,不应用其做修补[2]2Co
do
解剖后认为,腹横肌腱膜弓的存在,腹横肌的弓状下缘是用于腹股沟疝修补的重要组织,同时该肌的完整性可防止腹股沟疝的形成3Sha
dalakis和MvVay认为,95的人体中腹内斜肌下缘的肌肉组织并未与腹横肌融合,不存在联合腱。通常腹股沟疝修补所用的组织是腹横肌腱膜,腹内斜肌腱膜和腹直肌鞘的外侧[3]4腹横筋膜大部分为一较薄的结缔组织层,而在腹股沟部发育较好,是腹外疝的第一道屏障,腹横筋膜层的修复是疝修补的关键[1];5Fruchaud在1956年提出耻骨肌孔myopecti
ealorifice,MPO,由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分隔为上下两区域,上有内环和直疝三角,此区缺陷导致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下区有股血管和神经穿过,此区缺陷导致股疝。
2
腹股沟疝的分型
21传统分型是以腹壁下动脉为界分为斜疝、直疝、股疝,不能根据病变的实际情况选用应用的手术方法。22现代分型:1959年Nyhus报道了他的腹膜前疝修补手术后,随后Harki
s提出了他的腹股沟疝分类方法。Harki
s把疝分成4级:Ⅰ级:婴儿斜疝;Ⅱ级:轻度的斜疝;Ⅲ级:中度的斜疝或伴结构缺损的直疝;Ⅳ级:所有其他类型的疝如股疝复发疝等。1967年Caste
提出了他的分类方法:Ⅰ期:有正常内环的婴儿和儿童斜疝;Ⅱ期:内环增大和已有变形的斜疝;Ⅲ期:所有的直疝和股疝。McVay和Chapp
f把斜疝区分为小、中、大三级。他们认为股疝是独立于斜疝和直疝以外的第三型。1970年Halverso
和McVay把他们原先的分类方法扩展成5型:Ⅰ型是婴幼儿的小斜疝Ⅱ型是中等大小的斜疝伴扩大的内环,通常不累及直疝三角;Ⅲ型是完
第
1页
共
12
页
全破坏了直疝三角的大的直疝或斜疝;Ⅳ型是位置特殊的股疝;Ⅴ型是复合疝,即任何上述情况的混合。Lichte
stei
在1987年把直疝依据缺损大小分成5个亚型:A整个直疝底;B直疝底的外侧半;C直疝底的内侧半;D憩室;E其他。20世纪80年代,Glibert等50多位疝外科医生一起设计出一份“疝手术和分型分析(CHATS)”登记表。其中把腹股沟疝分为5型,其中包括斜疝3型和直疝2型。3型斜疝分别是:Ⅰ型,疝有一个合适的内环;Ⅱ型,疝有中等大小的内环,但小于两指宽,直疝底是完整的;Ⅲ型,疝的内环可以通过两指或更宽;Ⅳ型,疝是整个直疝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