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
一、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二、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三、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四、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
f元。
五、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七、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
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八、指殿试一甲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