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抵押物,制约了畜牧业贷款满足率的提升。
(四)畜牧业保险缺位加深金融机构“慎贷”心理。畜牧行业特点决定了该行业受疫病等影响较大,急需保险服务及时跟进,但目前保险服务力度及服务覆盖远远不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保险公司人力、物力不足,承包手续和理赔服务不完善。另一方面养殖户存在参保意识不强、保险难以形成规模、道德风险难以有效管控、防灾防疫措施不力等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对畜牧业保险望而却步,加大了畜牧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五)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制约了畜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目前吉林省还没有一家畜牧业企业上市公开募集资金,企业资金需求单纯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一方面企业缺乏利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融通资金的理念和意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经营实力较强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引导和辅导。
四、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畜牧业贷款担保中心建设步伐,化解金融支持制约瓶颈。贷款抵押难是制约当前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成立畜牧业贷款担保中心无疑是解决此问题的最佳途径,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畜牧业贷款担保中心的建立,把工作重点放在资本金补充和扩充机制的完善上:一是由财政部门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每年注入一定资本金,增强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二是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由财政部门对担保公司出现的代偿损失,核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给予风险补偿;三是尽快建立银行、政府、企业和担保机构风险共担机制,按相关规定,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应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对贷款按比例担保,明确责任划分,强化对银行的激励机制,发挥银行监控体系优势,达到共同防范融资风险的目的。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放机制。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内,应尊重和顺应畜牧业生产周期和经营特点,赋予符合贷款审批条件的客户一定的用款自主权,即允许企业根据自身资金状况灵活安排贷款归还日期,在规定额度内循环使用,随借随还,而不能呆板地到期全部收回,再重走程序放贷。同时,建议各金融机构应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在支持“三农”的信贷资金中,专列畜牧业贷款规模或者设定畜牧业贷款占各项贷款
f的最低比例。同时,继续创新信贷方式,降低信贷门槛。
(三)依托畜牧业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实践证明,建立规模化的畜牧业产业链是提高畜牧业抗风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