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师承关系,又开始阅读杜威,一头扎进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宏大世界,不但理解了杜威的“做中学”,也进一步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在研读这些传统的经典教育理论的同时,我的目光又向了后现代主义,研读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等书籍。当我发现多尔是站在那么开阔、综合的视野下论述后现代课程观时,深为叹服,于是循着他在这本书中呈现的一些线索,阅读了不少人文历史、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这种从一条线索出发不断拓展开去的阅读方式,恰似一片叶子的脉络,贯穿了我这些年学习、研究的整个过程。不怀疑不读书曹聚仁先生曾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提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他从《朱文公全集》中找到一段朱熹说岳飞跋扈不驯的记载,于是询问父亲,父亲十分惊讶,不知如何回答,既不便说朱熹说错,又不便失敬于岳飞,只能含糊了事。这个疑问就此留在了当时只有12岁的曹聚仁心中。后来,岳飞跋扈不驯的史实,终于在他阅读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得到了确证。由此,他感叹“信古总要上当的”,并得出自己的读书经验: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的确,不怀疑而读书无异于把自己的大脑当成别人的精神跑马场,当成别人思想的容器,
f往往读书再多,也很难架构起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读书人往往可以成为比较渊博的学者,但很难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提出独特的见解。我曾不止一次说过,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并非每一个爱读书的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比较出色的成就。我想可能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该教师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没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制约了自己的发展;二是他虽然大量阅读了,也可能各个板块的知识都有所涉及,但却缺乏思考,尤其是缺乏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和意识,没有建构起自己的思想,这样读书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就有限了。我认识一个非常爱读书的教师,他藏书上万,每年购书的花费相当可观,但有一个问题曾经困扰着我好几年,那就是他的可观的阅读量和相当开阔的阅读视野却没有对他的教育教学产生大的影响。我想,他没有批判性阅读的意识,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又对当前的语文学术热潮缺乏怀疑精神和冷静的思考,可能是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会读就不会写当下对不少老师来说,不会写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年,经常有老师问我是怎样进行教育写作的,我的答案是:无他,唯思考与阅读而已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