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一位特级教师的读书经
一位特级教师的读书经启良春华特级教师闫学是浙江省杭州市建新小学校长、《中国教育报》200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出版教育教学专著《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等。她积极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在全国各地作读书报告近百场,以素朴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犀利的思想蜚声教育界。闫学教师的阅读区别于普通读者的地方,无非是服务于专业成长,这就决定了教师阅读的某些特殊性。审视这些年的阅读轨迹,我发现阅读方法即是个人经验,就在阅读的行动之中。“叶脉”似的阅读之路胡适先生在《读书》一文中讲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他曾请顾颉刚先生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一书,因为这本书很薄,胡适判断顾颉刚大概只需要一两个星期就可以做完。岂料顾颉刚一去半年,总不能交卷,原来他对每一条引据都要去查阅原书,仔细校对,注明出处和增删之处,这样一来,自然耗时多多。半年之后,顾颉刚对胡适提出,《古今伪书考》不必印了,因为他要编辑一部疑古的书,叫作“辨伪丛刊”。胡适请他动手去编,顾颉刚编了一两年,对胡适说,“辨伪丛刊”也不必再印了,现在他要自己创作了。原来,这两年他对中国古史作了许多辨伪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取得的成就早已超过了姚际恒等人,自然可以自己创作,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了。我们可以想见顾颉刚先生的研究过程,即是阅读与思考的过程,可谓从一句话到一本书,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许多书到一个知识谱系,从一个知识谱系到更广泛的知识谱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谱系。这个过程让我联想到一片叶子的脉络,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经由那些脉络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最终长成一片碧绿的叶子。我把这称为“叶脉似的阅读”,这也是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历给我最大的启发。对教师来说,如果我们希望把自己知识的盘子越做越大,就必须同样要进行这种“叶脉似的阅读”。从我本人的学习经历来看,其实也在走这样的一条阅读之路。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那几年,当我发现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十分薄弱时,便决定从阅读经典教育理论开始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豁然开朗,他让我窥见了教育最迷人的地方,帮助我度过了最迷茫的新教师生涯。后来,我开始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看到了陶行知先生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根植于实践、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再后来,我了解到杜威与陶行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