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良好语感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2118。一、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培养良好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把从教学角度解读文本当作一项看家本领,因此忽视了从作者角度解读文本对正确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作用。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生活阅历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价值取向有时起着引领作用,有时甚至影响了对作品的正确解读。如在教学《秋思》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通过一场萧瑟的秋风、一个生活的片段表达了一份浓浓的思乡情,我从写作背景及他人对作者的评价等角度解读文本,以使学生准确而又迅速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背景:张籍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张籍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见秋风:秋风是无形的,诗人为什么能“见”秋风呢?这是因为秋风表现出凄凉的景象,使秋叶纷纷落地。落叶归根,怎能不勾起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借家书: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
f修一封家书了。可是,浓浓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在一纸家书上表达完?未了情:故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家,而乡情、乡愁又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所以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诗人又匆匆开启了信封。王安石评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诗本色、平淡,却包含了作者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如此解读文本,学生们再读古诗时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心灵,从而体会作者那思乡的惆怅与无奈,从而提高了对语言敏锐感知的能力。二、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培养良好语感读文章时不能仅仅读出语言文字的字面意思,还要读出其言外之意,因此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文字所表达的丰富意义,也是培养良好语感的过程。下面结合教学《清平乐村居》与大家分享如何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了《清平乐村居》,学生们对“媚好”这个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议论纷纷……生一:这个“媚好”用得真妙!虽然这一家人住的是茅草房,可是我透过这个“媚好”感受到这一家人特别幸福。生二:是啊,你看,他们能不幸福吗?一条小溪,两岸青草,这对白发夫妻正在喝酒取乐,大儿子在豆田除草,二儿子在织鸡笼,小儿子卧在溪边剥莲蓬,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