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从原十七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独立办学后的中心校,在探索学校特色的途径时,于2011年8月把家校合作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二)课题的研究内容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1
f(二)理论之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三)理论之三:我国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专家赵琴认为,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长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子女对父母则怀有很深的依恋与信赖,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