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喷泉实验原理及其应用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1)。这类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能进行喷泉实验的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气体(a)NH3HClCO2SO2Cl2NO2液体(b)液体(c)实验原理水水水水NaOH溶NaOH液溶液NaOH溶NaOH液溶液NaOH溶NaOH液溶液水水NH3溶解度为1:700HCl溶解度为1:5002NaOHCO2Na2CO3H2O2NaOHSO2Na2SO3H2O2NaOHCl2NaClONaClH2O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满)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一、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例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第29题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要求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通过分析产生喷泉现象的原理,不难发现。只要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例如,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A)烧瓶潮湿(B)装置气密性不好(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D)烧瓶内未集满HCl
f喷泉实验失败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质进行大胆假设。很明显(A)(B)(D)都能使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所以答案为(C)。三、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拓展如图3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综合分析上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结合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的物质是白磷。白磷与烧瓶内的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别的什么物质呢?如图4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该怎样操作?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