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与肾毒性
背景据WHO数据,传统医学作为主要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用于全世界7580的人口,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医学包括中医,中草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替代治疗已风靡世界。数据显示,中草药已出口至日本、韩国、印度、德国、荷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内的175个国家和地区,估计2012年总市值831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0。鉴于中草药无需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故潜在危害需要全球提高重视。中草药主要由天然化合物和复杂的有效成分组成,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但经常被医生和患者认为无害而忽视。中草药所致的肾损伤发病率很难评估,由于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是自愿上报,而中草药的副作用报道很少,数据的缺失给人安全的错觉,特别是肾毒性方面。本文将综述中草药的肾毒性。中草药与肾毒性相关大量的基础研究关注于中草药相关肾毒性,发现主要的肾毒性成分是马兜铃酸和生物碱化合物。马兜铃酸是一类致癌、致突变和肾毒性的植物化学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马兜铃属植物;肾毒性生物碱来源于雷公藤;另外中草药可能含有蒽醌,类黄酮和具有肾毒性的糖苷。与中草药相关的肾毒性表现
fAKI:中草药的肾毒性大多来自患者报告,许多中草药相关AKI病理未明确,最常见原因是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急性间质性肾炎。1994年有学者报道了2例因金松双黄酮导致的AKI,是一种从大红豆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曾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肾活检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伴急性肾小管坏死;2006年报道了一例口服热水浸泡柏木后出现AKI、急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因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肾活检显示为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及血红蛋白管型。另有报道穿心莲内酯导致的AKI,主要病理表现是急性肾小管坏死,机制尚不明确。中草药与CKD:中草药与CKD关系最密切的是马兜铃酸,故通常被称作中草药肾病。2008年Va
herweghem及其同事首次描述了9名年轻比利时女性进行性慢性间质纤维化及晚期肾功能衰竭,发现均正使用中草药减肥,肾活检显示有8人表现为广泛的间质纤维化而肾小球改变轻微,自此以后发现马兜铃酸为可能的致病因子,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大多数来自亚洲。过量摄入马兜铃酸是马兜铃酸肾病及巴尔干肾病的主要原因,马兜铃酸肾病典型表现是肾功能快速下降(6月2年),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高血压、严重贫血、代谢性酸中毒,超声检查肾脏缩小,尿路上皮恶性肿瘤r